
眼镜基地 2025年10月13日 10:14 浙江
近年来,AI智能眼镜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,市场热度持续攀升。数据显示,2024 年全球智能眼镜销量突破234万副,对比2023年呈现指数级跃升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。在这场智能穿戴设备的变革浪潮中,温州凯顺眼镜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凯顺眼镜)敏锐捕捉到AI技术突破与消费需求升级的交汇机遇,通过重构技术基因与商业模式等方式,正加速完成从传统外贸制造商向智能科技型企业的有效转型。
入门:洞察市场后的全域布局
“2024年上半年雷朋智能眼镜爆单,全球出货量突破100万副,AI翻译、实时识图等功能让年轻人追捧,这让我们意识到市场风口已变,不在镜框,而在于智能化处理单元。”凯顺眼镜创始人舒克刚指出,AI翻译、AI识图等功能的商业化落地,导致智能眼镜的应用场景变宽,可玩性变高,种种迹象表明智能眼镜正从“可穿戴设备”向“个人生活助理”进化。
面对这一趋势,凯顺眼镜选择以AI音频眼镜为切入点,研发轻量级眼镜主攻大众市场。“但是作为传统眼镜制造企业,温州本地没有成熟的智能硬件产业链,我们既不懂如何将芯片嵌入镜腿,也不知道怎么把传感器封装进壳料。”创始人舒克刚回忆道。凯顺眼镜可谓在研发初期便遭遇了“技术断层”的致命瓶颈,为了解决电子智能技术的“知识盲区”,凯顺眼镜选择了一条“借脑发展”的路径:
相较于犹豫、观望的温州企业,深圳企业早在AI智能眼镜浪潮还未到来时,便开始大胆尝试AI智能与传统眼镜的融合,相应技术发展成熟。为此,舒克刚多次往返温州与深圳,以寻求合适的企业共同组建研发团队攻克技术难关。在舒克刚的不懈努力下,凯顺眼镜最终与深圳一企业达成合作研发意向,与东莞一工厂达成壳料封装需求。至此,凯顺眼镜正式开始轻量级AI智能眼镜的研发、生产。

攻关:协同合作下的技术突破
对于AI智能眼镜的研发、生产,舒克刚秉持以下思路:先与深圳团队一起攻坚电子模组,联合开发智能镜腿核心部件,将主控芯片、蓝牙模块、摄像头等元器件集成于仅6.8毫米厚的镜腿内;再由东莞的专业厂商定制高精度壳料,通过纳米注塑工艺将电子元件封装,确保防水等级达到行业标准。最后,凯顺眼镜依托自身在传统眼镜领域的积累,将上述部件组装到一副眼镜里,并附加重量更轻的传统镜腿用以替换,实现智能与传统模式的快速切换,有效适应多种生活场景。
“这三家公司的协作就像精密手术。”舒克刚比喻道。从设计图纸到开模试产,团队经历了上百次跨区域视频会议与实地研讨,仅镜腿与镜框的卡扣结构就调整了几十版。这种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协作难度,反而使凯顺眼镜建立起高效的跨区域、跨企业协同研发机制。
也正是因此,一款集成蓝牙、听歌、摄影、AI翻译等功能,通过低功耗芯片与大容量电池平衡续航与便携性,重量控制在40克以内的轻量级AI智能眼镜才得以问世。
区别于骨传导耳机常见的“闷堵感”,团队采用空气振动传导方案,通过定制化动圈单元将声音精准送入耳道,最终在保证40克超轻机身的同时,实现媲美千元级耳机的音质表现。
此外,团队自主研发的柠译APP,集成阿里云与科大讯飞的AI能力,支持AI翻译、会议助手、健康监测等功能。例如,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调用AI识别物体、导航或拍照答题。
进阶:精益求精下的技术升级
随着三方合作的不断深入,凯顺眼镜正式开启技术攻坚战,围绕用户实际需求与行业共性难题,从功能设计、痛点破解到场景迭代一一给出解决方案,并根据用户习惯调整功能方向。
在核心功能交互与个性化设计上,凯顺眼镜聚焦用户便捷操作与多元需求:开发空中滑动等交互手势,用户通过触摸镜腿外侧即可调节音量、切换歌曲,简化操作流程;针对电量焦虑问题,在镜腿转轴处嵌入LED灯带,当电量低于20% 时自动闪烁提醒,避免突然断电带来的尴尬;同时推出多款镜框互换设计,支持墨镜磁吸款,满足日常多场景穿戴需求;还与医院合作开发儿童智能眼镜——通过距离感应自动关闭镜片,为预防儿童近视提供实用解决方案。
针对续航不足与散热较慢的行业痛点,凯顺眼镜采用低功耗芯片与定制化电池方案,将续航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以上,最新研发的AIR系列智能眼镜续航时长可达10小时,加上使用配备的自主研发的充电眼镜盒,充电半小时即可实现3个小时的日常使用,大幅度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;后续凯顺眼镜还将开发独立语音芯片,支持手势控制与自定义唤醒词。此外,凯顺眼镜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发现,高频使用场景已从“尝鲜式拍照”转向“全天候助理”,这为后续AI功能的迭代提供了方向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不同于目前市场上千元级别的AI智能眼镜,凯顺眼镜最新研发的AIR系列智能眼镜售价仅为一百多元。

未来:从AI到AR的维度创新
“今年下半年,AI拍摄眼镜将大范围普及。”舒克刚预测,“从传统眼镜到数码行业,智能眼镜的接受度会被迅速打开,每年将会是5-10倍的增长,未来十年智能眼镜将成为现象级产品,彻底改变人机交互方式。”
而随着光波导技术的逐步成熟,表面浮雕光栅波导(SRG)已实现量产,为AR眼镜轻量化提供可能;边缘计算与端云协同架构普及,有效解决本地算力不足问题。因此,凯顺眼镜计划于2026年将光波导技术融入产品,用专业级AR设备布局未来市场,目标打造类似手机的,能整合支付、健康、车载等场景的,“人手一部”的可穿戴数码产品。
为此,凯顺眼镜也将继续深耕智能眼镜赛道,通过跨区域产业链整合,突破地域技术瓶颈,实现“1+1+1>3”的协同效应;从“我能做什么”转向“用户需要什么”,用C端数据反哺产品迭代。
| 编审:严静